河北新闻网

保定走转改活动走进百姓心间

    □保定日报记者 佟涛 刘霞

    10月12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指导组来我市检查指导“走转改”活动开展情况,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实地查看保定日报“走转改”活动联系点后,对我市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一颗清洁的心》、《葡萄园里的笑声》、《推开那扇“希望”的门》……近两个月时间,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大批来自田间地头,带着泥土芳香的鲜活新闻呈现于重要版面。它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质朴清新而又生动感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原始素材,群众语言”——

    这样的新闻百姓“悦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初,《保定日报》编辑部先后在基层不同领域建立100个联系点,同当地群众结对子,定点帮扶。保定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永健,总编辑许顺兰到联系点调研采访,通讯《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再现了白沟人的幸福生活。9月20日《保定日报》头版刊发的“乡村行”稿件《推开那扇“希望”的门》,小角度反映大题材,通过望都县北陈庄村实行亲民爱民一卡通的点滴变化,用细腻的文笔反映了我市开展亲民爱民活动、不断创新民生保障机制的生动实践。

    “永恒的佳作始终来源于火热的生活。”望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从志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记者朋友带着群众需求走基层,满腔热情地为群众鼓与呼,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践行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在南市区环卫清洁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志明与员工们一起读报,大家觉得,日报记者刘芳采写的报道《一颗清洁的心》真实反映了环卫工人平凡、艰辛的工作,形象地刻画了环卫工人不怕苦累、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

    “该稿件在员工中引起的反响很大,员工对环卫事业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干部职工们多次自发组织‘环卫工人的荣耀’大讨论,大伙儿感到腰杆儿更硬了,精神头儿更足了,干起活儿来更有劲儿了。”周志明说。

    双彩街社区主任李红妹非常欢迎记者采访。“社区里的大事小情真是多得说不清,就连雨后一棵树歪了,我们都要跑上好几趟,协调住户和相关单位,解决问题。‘走转改’活动中,记者跟着我们跑上跑下,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盼着记者能常来看看。”

    市民们则普遍反映,报纸更好看了。家住北市区军学社区的程大爷平时喜欢读报,看了保定日报“走转改”专栏,他说:“文章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用的都是老百姓的话儿,有亲和力,咱老百姓爱看。希望能在报纸上多见到这样的稿子。”

    在走基层过程中,编辑记者们与干部群众面对面,现场听、现场看、现场问,掌握了最原始、最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截取了最真实、最感人的一个个瞬间,新闻报道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

    “增长本领,造福百姓”——

    这样的土壤给力队伍成长

    新闻的源头,就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活动中,编辑记者们走出办公室,来到田间、乡野,来到群众身边,用手中的纸、笔记录群众色彩斑斓的生产、生活场景,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8月26日上午,清苑县张登镇张登屯村的文化大院里充满欢笑,6人敲着直径两米的大鼓,两对蒲扇大的铜镲,打出激昂的旋律;身着彩衣的秧歌队员们踩着欢快的鼓点,手中舞着彩带跳得非常起劲儿;领头的挑着花篮扭起秧歌,滑稽又好看……憨厚的农民朋友正用欢快的舞步、幸福的鼓点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连续多日在基层一线采访的青年记者刘亚辉、刘飞迅速捕捉这一精彩画面,写出了《欢笑溢满文化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清苑县张登镇张登屯的村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无需修饰、无需评论,白描手法就把读者引入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场景中。

    像他们一样,一大批青年记者在活动中被普通农民群众勤劳致富、追求幸福的精神所感染,记者的心灵不仅受到了洗礼,职业素质也得到大大提升。

    9月4日凌晨3时30分,中华路大润发超市前的天桥下,头天夜市后的垃圾遍地,空气中漂浮着臭味儿。此时,天上的星星扛着睡眼注视着勤劳的身影,“他们”正奋力清扫路面……凌晨4时40分,沿东风路向西,街道像刚洗了脸,干净整洁的马路上空,弥漫着豆浆、油条的清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为了采写《扫的是路,美的是心》,记者梁晓冬、姚琳顶着瑟瑟秋风,凌晨3时起床,全程跟踪采访环卫工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深刻感受到:全身心地投入报道,把新闻伸向普通百姓不易触及的地方,这是新闻记者的使命。

    “10月3日,在南市区焦庄乡青堡村,一辆辆满载玉米秸秆的拖拉机来回穿梭。村东,机器轰鸣,一台台青贮粉碎机‘吐’着新鲜的碎玉米秆。”10月11日《保定日报》要闻版显著位置刊登的《青堡村“牛”起来》,开头这样写道。

    这条新闻讲述的是南市区焦庄乡青堡村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成立奶牛专业合作社,全村致富的故事。“只有经常深入农村,才能了解农村的耕种规律,进而结合农时讲农事儿,稿子写来平和、真实、贴近,”记者王金堂认为,“通过‘走转改’活动,不但采写了鲜活新闻,还与群众拉近了距离、沟通了感情。”

    广大编辑记者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在“走”的过程中汲取营养,在“转”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在“改”的过程中增长本领,进一步提高了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关注民生,担当责任”——

    这样的活动必须长期坚持

    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因此这一承载着职责使命的活动应该长期坚持,也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保定日报社组织专家撰写的《两报一刊阅评》对《保定日报》迅速推开“走转改”活动的做法赞赏有加。评报员杨康儒在《阅评》2011年11期中写道,“走基层”小分队采写的稿件进一步增强了报纸的活力,希望不要仅将此当成一个活动,而是持之以恒。

    在“走转改”活动中涌现的一篇篇新闻佳作,评报员们作了详细分析和点评,“‘走转改’的报道形式多样,开办了《老区行》、《乡村行》、《访民生》、《看落实》等系列,出了不少好新闻,9月16日要闻版头条《产业化是由里而表的壮大》,将一个深刻的主题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揭示出产业如何壮大的真谛。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才有指导性……”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进行,人们欣喜地发现,报纸上报道老百姓的事儿更多了,反映基层情况的新闻更多了。今年8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王花明激动地说:“这项活动真是太好了,空话套话少了,感觉文风越来越清新了。”

    谈到把“走转改”走深,走得有成效,新闻界老前辈们对《保定日报》提出了希望,“‘走转改’的报道最好与一般的基层报道有所区别,应在新闻性上下功夫,反映百姓心声的报道要再多些,这样才能更加突出‘走基层’的价值和作用。”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友君则这样建议,“走转改”作为追寻新闻事实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工作的一部分,更是新闻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活动,记者一方面在基层多学习、多积累,以亲身实践更好地理解新闻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及时读解国家大政方针,将国家政策与普通百姓“生活化”地联系起来,使走基层不是为走而走,而是带着问题走、带着课题走、联系实际走、用心思考走,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走进百姓心间,映出五彩画卷。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走转改”活动中,广大编辑记者自觉履行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始终把群众的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长期坚持这种作风、文风,不断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保定日报》将一如既往坚守这份承诺,努力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以飨读者。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党培】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