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南水北调进入保定将助“华北之肾”白洋淀解渴

2014-08-26 16:28:29 来源:新京报

    河北中部的保定,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成一个扇形堆积体,在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水流逐渐汇集,形成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被赋予“华北之肾”的美名。然而,由于近年华北地区的干旱,白洋淀因缺水而一度“肾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初期,“白洋淀生态补水工程”曾作为配套工程被提出。今年,中线工程完工后将输水送冀,这对于当地水利部门是个“利好消息”。保定市水利部门表示,南水北调会为城市带来充足的水量,从而置换出一些水源,给白洋淀的生态补水计划带来更多的调配空间。

    8月16日夜里,闪电划过保定安新县上空,屋前,一眼望不到边的白洋淀水域,跨过沿岸70多米宽的航道,就是田晓青承包的2000多亩的鱼塘。连续的闷热天一直让他的野生鱼忍受着缺氧,当雨滴落在水面上时,田晓青和他的鱼儿一样,舒了口气。

    大田庄是白洋淀中南部的水区村,不到5000人的村民中,有近一百户人家和田晓青一样靠养鱼为生。水,是他们的活路,也是“华北之肾”白洋淀的活路。

    “水多了,怕;水少了,更怕”

    当村支书之前,田晓青就是大田庄有名的水产养殖户。8年的养殖生涯,田晓青并非一帆风顺,淀水的多寡牵绊着他的产业兴衰。如今,他更是知道,这也关系着靠水生活的水区村民的命运。“白洋淀的养鱼户,水多了,怕;水少了,更怕。”

    2006年,田晓青从外地回乡决定搞养殖,“没经验,光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大投入,一下往鱼塘里撒了200多吨饵料。”

    投好“肥料”等着丰收的田晓青却被汛期涨水“击蒙了”,“连续下了几天雨,水一下涨了1米,没过了拦鱼的网,鱼扑溜扑溜冲走了大半。”田晓青傻眼了,近百万元的饵料跟着打了水漂。

    比起丰水期,田晓青和所有白洋淀村民一样,更怕干旱,“现在还生活在白洋淀的人,依旧保留着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出行、养鱼、割苇子,都得有水才行。”

    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几近中断。

    1983年-1987年,白洋淀曾在这五年中彻底干淀。干淀第一年,田晓青17岁,在县里读高中,假期回家到码头搭船时,发现淀里的水都干了,“淀底子成了土地,裂出缝。”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的船派不上用场,田晓青上学改骑自行车,“直接从淀里一路骑到学校。”

    改变的不只是出行方式,靠捕鱼为生的村民开始向旱区村的乡亲们学习种地,干涸了的白洋淀恰成了一片有机沃土,“把淀里的芦苇割了,垦出地来种玉米和高粱,都长得壮。”

    在紧邻白洋淀东岸的赵北口村,村民尚会来起初不习惯种地。当年34岁的她曾和丈夫一起,远赴几十里外的海河继续以捕鱼、卖鱼为生,“村里好多年轻人也开始到外地谋生。”

    重新蓄水缓解5年“肾衰竭”

    1988年,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白洋淀重新蓄水,至今再未干淀。

    如今,65岁的尚会来捕不动鱼了,但生活依旧离不开水。每天早上7点,她和老伴从家驾着小艇出发,赶到安新县的东关码头,等待搭船去赵北口的乘客,一个人收15元。从春天开河到入冬结冰的8个月间,摆渡是老两口一年的生计。

    安新县、保定市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均认为,上世纪80年代出现干淀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造成上游水量减少,无水可入淀。

    尚会来的记忆中,因干淀而离去的,不仅是年轻的村民,还有那些栖息在湿地里的鸟,“干淀那些年,再没捡着过鸟蛋。”

    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田永昌介绍,在经历了干淀带来的危机后,上世纪90年代,白洋淀的生态功能重新引发人们的关注,“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年水面蒸发和渗漏量可以有效调节京津小气候、缓解气候干燥、涵养地下水源,同时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承担着缓洪滞沥的功能。”

    多水源“解渴”力度尤显不足

    为了使“华北之肾”不再出现“肾衰”,按照国家水利部部署,河北省、保定市不断启动生态补水工程,为白洋淀“解渴”。

    “6.5米被确定为干淀水位,只要水位靠近这个数值,就要实施人工补水。”保定市水利局建管处副处长周振锋介绍,1997年-2009年,大清河系的安各庄、王快、西大洋三个水库多次为白洋淀补水;2004年2月,“引岳济淀”跨流域调水工程从海河河系的岳城水库开闸放水,为白洋淀补水1.6亿立方米;2006年,“引黄入淀”工程启动,截至2011年,黄河水5次从山东省的位山闸出水入淀。

    保定市水利局提供的一份白洋淀补水统计表显示,1997年至今,各项应急补水工程共为白洋淀补水21次,17年间,仅有2007年和2013年没有补水。不过,遗憾的是,补水后仍未能缓解淀干的窘境。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院曾测算,要维持白洋淀的基本生态功能,水位应达到7.3米左右,淀区蓄水至少达1.2亿立方米,才能有效阻止“肾衰竭”。而数据显示,21次补水后,仅8次水位达到7.3米。

    “水源地水量不足,补水也很难见效。同时,白洋淀是浅盆型,水面大,蒸发量也大。”周振锋介绍,北方气候干燥,如果没有有效降雨,上游水库和黄河的水量也吃紧。

    周振锋说,目前补水白洋淀的三大水库中,西大洋和王快水库每年要向保定市供水6600多万立方米。而王快水库和安各庄水库在2009年-2014年间,还曾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前的应急水源向北京供水,“水库首先要满足保定市生产、生活用水,结余出的水量才有条件作为生态水提供给白洋淀。”

    而“引黄济淀”的补水也要考量当年黄河的水量,除此之外,补水由于沿途的水损失,到达白洋淀后也仅剩来水量的一半。

    南水北调带来更多可调控空间

    8月17日,安溪县白洋淀旅游风景区,水面上芦苇葱郁,苇间淀洼上荷叶连连,荷花绽放。驾船往淀区深处行进十几里,湿地区域水草长得高出水面近1.5米,水鸟点水而逝,野鸭突然从芦苇丛中飞蹿出来,又迅速埋头潜入水中。驾船的师傅说,一周前,他还曾在宽阔的水域见过三只白鹭。

    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田永昌介绍,最近两年,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因水量充足,得到了良好恢复。

    “今年,应该不用再给白洋淀补水。”周振锋说,目前,白洋淀的水位为8.7米。

    “那明年呢?”对于疑问,周振锋回答,南水北调进入保定后,将为白洋淀的生态补水提供更多的调配空间。

    目前,保定水资源调配共分四种水,包括外来水,本地水,地表水,地下水。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度,保定市区近120万人口,一年用水8000多万吨,这些水中,6000多万吨来自西大洋水库,1100多万吨来自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构成了我市‘一纵四横三库一淀’的调配水总格局,一纵就是南水北调总干渠,四横指保沧、廊涿、天津干渠和大水系水源工程。”周振锋对照公开数据进一步分析,2012年6月,王快和西大洋两库连通,当年在满足市区工业、生活用水的基础上,两大水库平水年余水约为2.66亿立方米,偏枯年为1.5亿立方米。随着南水北调完工,2015年后将给保定市供水5亿多立方米。

【责任编辑:孔思远】 南水北调进入保定将助“华北之肾”白洋淀解渴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http://bd.hebnews.cn/2014-08/26/content_4131060.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