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物件:汆子

2016-12-20 09:52:09 来源:保定日报 责任编辑:张云
汆子,又称“水吊子”“水汆子”“汆壶”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家农村百姓家中常用的烧水物件。《新华词典》里有“汆子”词条:“烧水的一种器具。”此物究竟始于何时,何人发明,无从查考。

    汆子,又称“水吊子”“水汆子”“汆壶”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家农村百姓家中常用的烧水物件。《新华词典》里有“汆子”词条:“烧水的一种器具。”此物究竟始于何时,何人发明,无从查考。汆子的形状因地域不同而各异,一般为细长筒状,长约20-30厘米,直径6-8厘米(以放入炉眼里合适为宜),下面封底,上边敞口处边沿用铆钉安装一个比手握长一些的铁把儿。

    汆子分大中小号,小号的烧开水刚够泡一杯茶;中号的汆子烧水可泡一壶茶;而大号的汆子烧开水后,可泡两壶茶。

    汆子的材质多为洋铁板,但也有铜的、锡的,铜汆子最高级,在民间极为罕见。讲究的铜汆子做有倒水的嘴和盖。解放前,许多大户人家姑娘结婚出嫁时,父母都会买铜盆和铜汆子做陪嫁。铜质家用具不但质量好,档次高,而且经久耐用,寓意着夫妻和美,同心同德,所以铜汆子被人们列为上等品。在农村中使用最多的还是铁皮汆子。

    我家这个是锡汆子,长24厘米,下底直径6厘米,上口直径8厘米,上口沿有一个耳朵形把手。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清风店集市上购买的,至今已有60余年。把手是后来更换的,汆体也修补过。那个时代农村的汆子大部分是黑铁皮板打制的,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也有用铁罐头盒自己制作的。

    在铁壶、暖水瓶未进入百姓家庭的时代,汆子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烧水器具,因为大铁锅做饭烧水有异味,不宜沏茶,用汆子烧出的水沏茶好喝。汆子用得最多的是冬季。因冬闲,在农村串门走亲较多,特别是春节时来往的人就更多,在尚无保温瓶时,开水只能放入带有棉质壶套的壶中保温,麻烦而保温时间短,如果客人登门时间不定,很难保证茶水温度,冷茶待客,又在礼数上有亏,所以多用汆子,临时烧水、沏茶,只需几分钟即可,既方便又快捷。在北方农村,冬季要生煤火,煤火直通炕内,既能取暖又能做饭。一般的靠煤火口一侧的煤火台中置有一个小缸,盛满水,借煤火烧烤而使凉水变温,所以人们称之为温罐,用温罐的水洗脸、做饭都很方便。用汆子做水时,多从温罐中汲取,然后把汆子放入煤火眼中,因盛水少、离火源近,只需几分钟就能把水烧开。我小时候,母亲曾用汆子在煤火上给我煮过鸡蛋吃。那时农村烧开水沏茶的主要工具是汆子,所以人们对汆子都十分爱惜,不用时口朝上斜靠门旮旯儿挂上,用门板挡住,或挂在堂屋的墙壁上,以免孩子们嬉戏打闹时磕碰损坏。

    汆子其实就是一种烧水壶,堪比现在的快开电热水器。可以说汆子是先人一项聪明的发明,它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铁壶、铝壶、搪瓷壶进入了农村家庭,再加上暖瓶的普遍使用,汆子在人们生活中渐渐消失。如今,承载着农村人的生活记忆,汆子成为了民俗收藏品。(白国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