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图说保定

图说老物件:纺车

2017-01-16 17:48:09 来源:保定日报

图一

图二

纺车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年代人们解决穿衣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儿。凡是以前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纺车都有深刻的记忆。

纺车是中国古代就开始运用的纺织工具,据说出现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纺纱工具分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大纺车等类型。流行在广大农村的传统纺车是手摇纺车,又称纬车、繀车。准确地说应叫单锭卧式手摇纺车,是一种手工制造纱、线、细麻绳、毛线的木质工具。随着棉花的传入和广泛种植,纺车在产棉区主要是用于纺线,为织布提供原料。

手摇纺车主要由车架、锭子、车轮、手柄、绳弦等构成(见图一)。一般的纺车,锭子在左,车轮、手柄在右,中间由绳弦传动。方木制成的车架底座长约70厘米,呈平躺的“工”字形。“工”字的上横处有一小支架(又称纺车扒头),是安装锭子的;“工”字的下横处有两根方立柱(大支架),大支架内放车轮。车轮是由轮轴和辐条、线绳构成。轴的一端有手柄,轴的两“肩”卡住轴两边的两组辐条,辐条是条状薄板。线绳在辐条顶端使辐条略向内弯曲加以固定,呈张开的伞骨状。张紧的“之”字形的线绳是车轮的“辋”,辋上挂着与锭子传动的绳弦。

锭子有木锭子和铁锭子两种。听老人讲,原先是木锭子,建国后逐渐被铁锭子代替。木锭子制作技术性很高,规格要求甚严,中间粗,两头细。整体从细到粗再到细的过渡比较圆滑、自然。锭子用一些小部件固定在小支架上,防止其在旋转时前后滑动,并通过一个沟槽与车弦连接。纺车的车轮直径是锭子的数十倍,车轮转动一周,锭子就会转动数十周,纺线时,通过纺车弦带动锭子飞速转动,随着锭子的转动,一缕一缕的纤维就可自动加捻,随着车轮不停的摇转,纱线也随着锭子转动而自行缠绕在锭筒上,这样就实现了加捻牵伸和缠绕的连续作业了。

纺线前要先搓聚卷儿,就是把弹好的棉花撕成一块十几厘米长、五六厘米宽的棉絮,左手将一根高粱秆儿顺放其中,以秆为轴,右手向前搓擀棉絮成圆柱状,抽出高粱秆儿,这样的东西叫聚卷儿。纺线时把棉花像蚕吐丝似的拉成一条细线,不但要求技术,还需要时间和耐心。过去纺线是农村妇女们的一件主要活儿,右手摇动手摇车轮通过车弦带动锭子旋转,左手捻着聚卷儿,胳膊慢慢上扬,一根细细的棉线便从聚卷儿里扯出来,线连续不断地延长至手不能再伸的高度,右手摇动手柄的速度慢下来,拉线的左手开始往回收缩,把拉出来的线缠绕在锭子套筒上。纺车“嗡嗡”地响着,手中的聚卷儿一会工夫就剩下一小截,这时再拿一根聚卷儿续在前根的尾巴上,轻轻地捏住,快速摇几下纺车,棉线就接续下来了。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动作,锭子上的线穗逐渐变大,等到不能再缠绕了就卸下来,换上新的套筒,继续纺线。纺线看起来简单,实际很要技能。摇手柄的速度,抻线的快慢,捻聚卷儿的力度都必须恰到好处,纺出的线才均匀美观。拉得快了,线就变细甚至拉断;拉得慢了,线就会变粗,甚至拉不动不能成线,只有转动手柄的速度与拉线快慢相互协调,才能使线保持粗细均匀。儿时经常看到姥姥、母亲在农闲时用纺车纺线,再织成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笔者也就是穿着这土布长大的。我家的纺车(见图二)一直保存在老房子里。

纺车曾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为解决军民穿衣问题立下汗马功劳。那时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太阳出来呀么磨盘大,你我都来纺呀纺棉花,手里握紧棉花卷,根根线条往外拉……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军民使用纺车纺线的热烈场面。

那些曾经年轻的纺线农妇,用纺车摇着岁月,摇着生活,直到青丝被岁月变成白发。虽然纺车作为过去时代的缩影,早已停止了歌唱,但见证了她们的辛劳与沧桑的,正是那一架架似乎永不停息的纺车。(白国斌)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