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保定图片新闻

图说老物件:小木碗

2017-04-20 10:59:56 来源:保定日报

笔者小时候,农村的小孩吃饭大都用小木碗,被称为衣饭碗。笔者也是用着小木碗长大的。小木碗被称为衣饭碗是因为老家有一习俗,谁家的女儿生了孩子,当母亲的除了给小孩儿做一些小被子、小衣服鞋帽外,还要送些用小木碗装的芝麻盐。家乡人说,妇女生小孩后,不能多吃菜,所以除了炖鸡汤外还要把芝麻炒熟压碎,里面少放点咸盐做成芝麻盐,让坐月子的产妇拿着油条或者馒头蘸着芝麻盐吃,能增加食欲。芝麻有营养,能润肠,产妇吃后对身体有好处。芝麻盐吃完以后,那个小木碗也就成了小孩子的吃饭碗。那时候农村刚刚解放,经济条件不好,物资匮乏,一般餐具都是用泥土烧的土盆和黑粗瓷碗,好点的瓷碗瓷盘平常百姓买不起。大人们怕小孩吃饭把碗摔坏,还得花钱买,更怕摔破的碎片割伤孩子的手脚,而小木碗轻便、耐用、不烫手、摔不坏,故当时小孩子们吃饭都让用小木碗。

传统的小木碗是手工制作的,用材质较为松软、柔韧的柳杨木,经锯截、斧削、打磨、抛光而成。小木碗工艺要求不高,做工比较粗糙,用它盛饭还有一股子木腥味。那时孩子们用小木碗吃饭不用担心摔破,所以也不在乎这点味儿。

笔者收藏的这个小木碗高5厘米,碗口直径12厘米。这是收拾老房子的时候发现保留下来的。据母亲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东西,距今已五十余年。虽然外观不复当初,但整体可见旧时样貌,而且涮洗干净后还能使用(见图)。

对小木碗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听姥姥讲的一个故事,内容来自当年土改宣传队表演的小话剧《木碗》:老爷爷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手颤发抖,吃饭时候常常掉饭摔破碗,他的儿子儿媳不孝顺,经常训斥老人。后来他的儿子用木头给他锛了一个木碗盛饭,而且从不给老人洗碗。就这样儿媳妇也容不下老人,嫌他不讲卫生、脏,最后还是把老人撵到他们家场地旁边的一间小房子里,每天把饭用木碗盛了送过去。有一天,老人的孙子从部队回家探亲,看不到爷爷就问父母:爷爷呢?父母说已经死了。他信以为真。但后来听乡亲们说,爷爷并未死,一个人在场边的那间小房子里。孙子在小房子里找到了爷爷,爷爷述说遭遇,二人抱头大哭。孙子说:爷爷你想回家吗?爷爷说:当然想回家,但你爹妈不让回呀!孙子在爷爷耳旁悄悄说了几句话,爷爷说那可不行啊,这个木碗要坏了,我就吃不上饭了。孙子向爷爷保证:爷爷,你照我说的做一定能回家。一天,孙子偷偷跟随给爷爷送饭的母亲身后,来到那间小房子边。爷爷接过儿媳递过的饭,手一抖,碗掉在地上,饭撒了一地。儿媳破口大骂:老不死的,摔了碗以后不给你送饭啦,饿死你!这时孙子赶忙跑过来,捡起木碗,对爷爷说:爷爷你这个碗可不能坏,摔坏了我妈老了用什么吃饭哪?他母亲听后,恍然大悟,跪下来对老人说:我错了,咱们回家吧!背起老人就回家了,从此老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乡亲们说这是在部队当兵的孙子救了他爷爷呀!姥姥讲的这个木碗的故事,深深教育了我,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疼爱父母的道理。乌鸦还能反哺,小羊需要跪乳,何况我们人呢?

在农村早已看不到卖小木碗的了,小孩子的衣饭碗也早被五颜六色的塑料碗和结实的不锈钢碗代替了。他们还会听到他们的姥姥讲“木碗”这样的故事吗?(白国斌)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