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保定科教文卫

新莲池书院“百种保定地方志再造工程”侧记(上)

2017-05-22 16:13:32 来源:保定日报

国家欣逢盛世,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而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2015年,国家颁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新志的编写作了战略部署,还特别提到“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国家重视地域文化的发掘,特别是承载地域文化的“地方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莲池书院在建设尚未竣工时,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寻访保定地方志,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将《畿辅通志》《保定府志》以及各县《县志》摸清底码,搜集研究,为古迹再造做前期整理工作。

中华典籍《尚书》有云:“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黄帝、尧舜活动中心就在河北大地。中华民族的老祖先在这里创造了人类的灿烂文化。保定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迹显示:这里是黄帝诸侯会盟之处,这里是唐尧故里和尧帝的封地,这里是秦王梦寐以求的督亢之地,这里是赵匡胤祖三陵所在地,这里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地。凡此种种,确定了保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此次地方志古籍再造分《畿辅通志》《雄安新区旧志集成》《保定旧志集成》三部分。

《畿辅通志》是记录直隶省和畿辅地区历史文化的首推史志资料。这部书曾在康熙、雍正、光绪年间三次编修。《康熙畿辅通志》是直隶省地方志的第一部。因为是第一部,所以尤为珍贵。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议修,康熙十九年(1680)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正式开编。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刻,共46卷。时间为黄帝之时到康熙十九年(1680)。这部通志,开创之功不可磨灭,书中保存了古代和明清之际大量地情资料,叙事充实,为后世志书产生了深刻影响。

《雍正畿辅通志》是直隶省第二部通志。雍正七年(1729)皇帝下令重修通志,直隶总督唐执玉奉旨在古莲花池设书局,请田易等数人搜罗资料开编。雍正十三年(1735)告竣并刊行。该志120卷,分为31目。时间上限起于黄帝时期,下限至雍正十三年(1735)。这部志书对“康熙志”进行整合,对前志遗漏讹误之处重新厘定增补,内容更加宏富,清代《大清一统志》直隶地情资料即采用此志。

第三部是《光绪畿辅通志》,李鸿章修,黄彭年纂。在康熙、雍正《畿辅通志》基础上,此书确定了以纲统目,分纪、表、略、录、传及识余,凡300卷,堪称煌煌巨著。原版已毁,1910年北洋官报局曾石印,今已不多见。1934年,商务印书馆以光绪十年刊本影印,字迹缩小,且有漏版、错版之弊。198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对该书进行标点、勘校,用简化字重排,37册,只印出10册。

本次古籍再造《雄安新区旧志集成》含有:《嘉靖雄乘》《万历雄乘》《康熙雄乘》《光绪雄县乡土志》《民国雄县新志》《康熙安州志》《道光安州志》《康熙新安县志》《乾隆新安县志》《民国新安县志》《康熙容城县志》《乾隆容城县志》《咸丰容城县志》《光绪容城县志》《民国容城县志》,共计15部。其中有些稿本和稀见本“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人们根本见不到的。

《保定旧志集成》含《保定府志》和各县《县志》,共计79部,其中不乏海内孤本、从未印刷过的稿本和稀见本,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文化遗产。《保定府志》共四部:《弘治保定志》《万历保定府志》《康熙保定府志》《光绪保定府志》。由于《光绪保定府志》近年已经做过,所以暂缓再造。(郑新芳)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