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图片新闻>>

被惦记的老照片

2019-06-13 15:12:43 来源:保定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今年93岁的张志坚,家住河北省军区保定第八干休所。在老人家里,有5大本相册一直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老人经常翻看里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老照片记录了什么?为何让老人如此惦记?端午节前夕,记者来到老人家中,通过老人大女儿张华立、小女儿张华建的讲述,得知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打开一本封面印有“红色娘子军”字样的相册,首页的一张5寸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中,一位素裹戎装的小伙子气宇轩昂、英姿勃发。“这是我父亲张文元1938年参军后拍的,那时他22岁。母亲张志坚1945年参军后,和父亲在部队相识,后来结了婚。”张华立介绍,“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多场战斗,母亲一直跟着他走南闯北,生我们姐弟5个时,不是在行军途中,就是在部队大院。”

张华立告诉记者,父亲的这张照片是母亲最珍贵的。战争年代,父亲和母亲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很富有,他们牢记“忠诚”二字——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交给的任务坚决完成,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父亲、母亲的这种觉悟对我们姐弟影响很大。”

交谈中得知,在这个家里,两代人中5个人有参军经历。除了两位老人,张华立姐妹3个也都当过兵。相册里有张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全家福,是最有力的“证明”。

“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张全家福,所以有点‘隆重’,大家穿的都是自己认为最好的衣裳。”张华立拿着照片回忆,1974年秋,小妹张华建出差路过保定,回家看望父母,她和大妹张华芳也正好从部队回家探亲,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就决定到外面照相馆拍张全家福。当时,姐妹三人都穿着军装,已经离休的父亲也特意穿上了海军服。大弟弟虽不是军人,但从小喜欢军装,于是穿上了父亲珍藏的旧军装。就这样,第一张全家福上的7个人,5个人穿着军装。

“那个年代,参军彰显了一种情怀,军人代表着一种荣耀,军装则成了一种流行。”今年70岁的张华立与祖国同龄,提起自己入伍时的情景,神采奕奕。“我们姐弟对部队、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完,她拿出一张大弟弟下乡当知青出发时的照片,“我这个弟弟从小就渴望参军,因视力不好没能如愿。但参加工作后,他一直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在我们几个当中最像父亲。”

听着讲述,坐在一旁的张志坚老人,时而看看照片,时而附和两句。“妈妈,你看这张照片,还记得吗?是爸爸去世前一年你提议去拍的。”小女儿张华建对母亲说。“1994年,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赶上春节大家回家团圆,我们拍了这张全家福,这也是父亲在世时家里拍的最后一张合影。”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农历除夕的傍晚,母亲突然提议拍张全家福。考虑到父亲的身体,就用家里的胶卷相机,一家人来到干休所楼前的院子里照的。第二年,父亲就离开了我们。”话语间,张华建哽咽了。

只见,与第一张全家的合影相比,这张全家福已经是彩色照片。张文元和张志坚两位老人坐在中间,家人围坐在四周,老老少少一共17口。在晚霞的映衬下,一家人脸上露着笑容,很幸福的样子,画面十分温馨。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工作,父亲、母亲对党、对国家总有种深沉的爱,从来没变过,这也许就是现在所说的初心吧。”张华立感慨地说,“父亲、母亲给我们姐弟分别取名为华立、华芳、华建、华军和华胜,其中的华字,就取自‘中华’的‘华’字。”

采访中,张华立、张华建多次感谢党的好政策,感恩现在的好生活。她们说,现在一家人团结和睦,母亲除了有家人轮流悉心照顾,第八干休所也提供了周到服务。工作人员会坚持上门走访、定期送诊送药、提供精细化订餐、服务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母亲生活得安逸且舒心。(记者姚琳、李忻遥)

来源:保定日报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