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科教

保定市清苑区职教中心“哈哈腔班”不断探索——非遗有传承,少年勇敢当!

2022-05-11 12:57:36 来源: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扫码阅读手机版

几千年的文明史,注定了我国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截止到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项目就有1557项,保定占18项,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到习俗艺术,可谓包罗万象。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被更多人看见。

非遗的确很精彩,但非遗的传承似乎从来没有轻松过:数据显示,全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约6成已经超过70岁,诸多非遗技艺正面临失传的现实窘迫,抢救性保护非遗传承人成为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哈哈腔作为保定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虽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样面临着很多地方戏曲遭遇的尴尬难题——“活态”传承人寥寥无几,后继乏人;民间“草台班子”式剧团收入微薄,难以为继,亟待保护抢救。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苑区职教中心打破常规创设的“哈哈腔班”,走出的新传承之路更显难能可贵,他们以持续多年的热情、坚持和韧劲,为哈哈腔艺术注入勃勃生机。

三岁跟母亲随哈哈腔剧团下乡演出,耳濡目染,四岁便在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戏剧“燕赵红梅奖”大赛中参演哈哈腔小文戏《王小打鸟》,当时该剧获得银奖。自那以后,哈哈腔便在幼年的侯佳彤心里生根发芽。

“打四岁开始,我就缠着父亲(梆子剧团的笛子手)教我吹笛子,最先练习基本功,一段时间后,感觉太难了,有时会出现嘴麻、头晕现象,有时感觉吹笛子真枯燥,但我还是咬牙坚持,慢慢的就掌握了技巧,快速吸气、慢慢出气,循序渐进练习基本功笛子曲。也为后来我学习哈哈腔打下了基础。”清苑区职教中心1625班学生侯佳彤娓娓道出当初自己怎样走上学习哈哈腔之路。

2016年,原本只是爱好者的侯佳彤终于有了去清苑区职教中心专业学习哈哈腔的机会。六年的坚持,换来专业水准不断的进步和提升,今年即将毕业。作为哈哈腔传承的一分子,他说,知道前路的艰难,可更知道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有多重,未来,他一定会努力和同学们将哈哈腔传承下去。

哈哈腔戏曲特色班。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下,在保定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建设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清苑区职教中心以“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为办学宗旨,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积极开办“哈哈腔班”,聘请优秀兼职专业教师,培养了一批专业水平高、职业修养强的后备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哈哈腔剧种后继无人的问题,在各级各类戏曲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为清苑哈哈腔剧种的传承、发扬光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9月,清苑区职教中心经科学研判、多方论证,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清苑区哈哈腔剧团联合开办了哈哈腔戏曲特色班,共招收学生35人。学校组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聘请了哈哈腔艺术国家级传承人及中国戏剧学院、天津戏曲学院等单位的十位老师来校任教专业课。这10名专业教师每周来校半天,教授戏曲形体、戏曲身段、戏曲剧目、戏曲打击乐、扬琴、琵琶、大提琴、二胡等。同时从清苑区哈哈腔剧团、保定老调剧团等单位又聘请了4名已退休演员任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早功、晚功和外聘教师不在学校的辅导。这四位专业老师也是个个身怀绝技、名声在外:蔡国尔,原清苑区哈哈腔剧团演员;耿晓军,原保定老调剧团伴奏;王兰荣,哈哈腔国家级传承人,著名哈哈腔旦行演员,三级编导;裘印昌,哈哈腔国家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作曲。几年来,学校共招收学生72人,已毕业11人,现有6人到哈哈腔剧团工作。

哈哈腔戏曲特色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016年,新华社刊发《河北清苑成立哈哈腔表演专业保护濒临失传的国家非遗》,《农民日报》刊发《清苑文化“种”进百姓心田》,描绘了一张张清苑哈哈腔班学生刻苦训练的画面。“哈哈腔班”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哈哈腔节目录制;2018年在邢台参加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北省传统戏曲展演”,同年在石家庄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2018年传统戏曲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汇报演出”和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廊坊参加河北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获“金花奖”。

哈哈腔戏曲特色班在表演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哈哈腔班”学生文化、专业双进步,在技能大赛、大型展演等活动中频频亮相,数次斩获大奖。2019年“哈哈腔班”参加保定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幕式演出、清苑区第四届戏曲节、清苑区西(甜)瓜节的开幕式演出、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保定市农民丰收节大型演出,和清苑区哈哈腔剧团联合演出了哈哈腔新编大型现代戏《冉庄英雄妹》,并且接受了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2020年“哈哈腔班”参加了清苑区第五届戏曲节、保定市农民丰收节的演出,同年11月29日新华社发表了《哈哈腔表演专业让非遗更好传承》的文章及采访视频,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2021年参加河北省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参加北京市教委主办的京津冀地区国戏杯大赛获得地方戏曲少年组银奖和最佳组织奖。

2018年1月10日,河北省传统戏剧保护发展座谈会在邢台召开。会上,裘印昌老师介绍了清苑区哈哈腔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会人员倍感兴趣。文化部非遗司和省文化厅领导认为清苑区通过政府扶持,剧团、剧团传承人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形成了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剧团有舞台,学校有教育,学生有学历”,抓住了哈哈腔,就抓住了清苑文化的根本。清苑区探索出一条非遗后继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这条路切实可行,还可复制推广。

延伸解读:

哈哈腔是保定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因其源远流长,流布地域较广,因而又有诸多别称:“柳子调”“呵呵腔”“喝喝腔”“啦啦调”等等,在保定农村一带还被称作“小秧歌”“一道沟”。据传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路、中路、西路三路流派。清苑哈哈腔属西路哈哈腔,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均有系统的表演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责任编辑:郭薇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