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保定问计于民

加快实施三大主体战略 奋力实现跨越崛起复兴

2017-03-24 17:11:39 来源:保定日报

保定——京畿之门 周晋明 摄

崛起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侯虓 摄

长城汽车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在攻关。 张保林 摄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复兴,协同发展是主线,创新驱动是路径,环境支撑是保障,这三大主体战略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必须全面落实到全市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定不移实施协同发展主体战略,在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中走在前列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年来,保定市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力加快推动京津保地区实现率先联动发展。

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保定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顺利完成主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城市框架全面拉大,承载能力大大提升;大力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与北京城六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与京津长效对接合作机制日臻完善,一批与京津合作协议顺利签署,合作项目纷纷落地,合作共建园区和承接平台开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推进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积极探索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区建设,与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与京津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协同工作逐步推进。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与京津合作项目达到516项,总投资7921亿元,竣工93项,在建118项。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协同办主任杨军表示,2017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三周年,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近期目标的“节点年”,市协同办将继续发挥好对全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对接联络、督导调度、先行先试、推进推动作用,全力以赴跑对接、抓项目、抓落实、促落地。抓好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2017年近期节点目标如期完成;出台《保定市2017年精准对接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与京津产业精准对接、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强“18+N”平台的承接能力,进一步明确各平台产业布局定位,集中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政策上先行先试,大力推动与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合作;集中开展“与京津合作重点项目百项工程”,加快推动项目落实、落地。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推动下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基地,也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对接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典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先后举办53场各类型活动,接待社会各界组织来访约170余批次,汇聚超过3000多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企业赴保考察商机;吸引包括用友、河北省软件评测中心等86家(创新中心73家,基地13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入驻,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45家;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院校交流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大平台;协助对接三一集团等国内标杆企业,助推保定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入以色列、美国硅谷等国际创新资源。

保定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扈德辉说,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承载了两项重要意义,一是将创新文化基因植入项目,激发灵感,开拓思维,形成裂变效应,从而为保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挥示范和促进作用;二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落地提供实践素材。下一步,创新中心将优化存量,提升增量,国际合作,强化运营。发挥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协同示范功效,助推保定创新驱动经济强市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保定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提出要加大京津保核心区生态过渡带建设力度,加大力度退耕还湖,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提高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

市林业局局长王贺鹏说,实施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工程,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节能减排压力的重要手段。率先实施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工程,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改善区域环境生态质量、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三年来,围绕打造生态支撑、增加绿化总量为目标,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6.5万亩,封山育林94.5万亩,退耕还湿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23.8%提高到28.2%。按照《保定市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建设规划》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机制创新,突出项目带动,在布局上突出“三网”(通道绿网、水系绿网、农田林网)“四带”(京保生态过渡带、西部山区水源涵养带、平原浅山丘陵区林业产业带、环城市森林带)建设。抓好生态防护林、绿美廊道建设、经济林基地、村镇绿化、林业现代园区等“八大”工程建设,到2020年,再完成新造林3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通过推进生态过渡带建设,使森林资源大幅度增长,白洋淀湿地空间明显扩大,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人居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大会中提到的“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引起参会代表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共鸣。目前,保定市交通运输行业已经编制完成了《保定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保定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保定、北京对接公路规划》等,加快推进廊涿、固保城际铁路工程建设,积极谋划京石城际、保忻铁路、保沧铁路等前期工作,开通了涿州、高碑店、涞水到北京的公交线路,逐步完善京南涿州公交换乘站建设,实现与北京917路公交车场站式对接,不断完善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升级改造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明旺说,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阶段,保定被定位为中部核心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列入“优化提升”行列。这些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就交通运输行业自身来说,当前也正处于乘势而上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只有高度重视、深入研判、合力攻坚,才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率先发展、率先突破,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跨越,才能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肖明旺表示,2017年,将继续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区域运输一体化进程,提高交通管理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主体战略,让创新成为引领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的核心动能

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实现保定复兴的三大主体战略之一,提出“让创新成为引领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的核心动能。”抓住了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澎湃原动力,推动保定市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

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局长刘铁英说,《报告》既有远景目标,又有措施抓手,还有清晰的路径。可以说,为全市科技系统规划了一张宏伟的蓝图。我们将抓住、抓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创新型保定建设的15项工程,扎实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和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把各类创新载体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不但要通过技术创新把“蛋糕”做大,还要依靠制度创新把“蛋糕”分好,使全市人民能够公平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创新驱动需要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整体实施来落实;同时,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也需要创新驱动来高效推动。在讲到创新生态系统时,《报告》中强调,要强化科技、金融、法治、人文等支撑,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这就要求科技系统既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创新活动,通过加大激励力度等方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让创新驱动真正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创新已经成为全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刘铁英表示,创新并不仅仅限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可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主创”这16个字来概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全面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无疑是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市科协党组书记孙增军对记者说。

保定是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如何做好创新,把示范市建设作为引领保定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引爆点”,是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深入思索的课题。

孙增军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协应发挥优势,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为载体,主动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业、科学普及为“基”业,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两翼建设。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公关,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汇聚全国科技创新要素,使各类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助推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推动。”孙增军说,“要通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这个平台,广纳科技人才;推动科协智库建设,探索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促使各类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以优化创新环境,凝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发展道路,相对于以前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言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手段。”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长徐建民对记者说,“保定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既要做好从创新项目(企业)、创新平台到创新品牌的全体系发展(横向),又要耐心细致地营造创新意识氛围、扎实制度机制基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度、开展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建立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实现创新与金融结合。”

徐建民说,无论是创新项目、平台、品牌都离不开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纵向)。保定作为高校云集的城市,以做好服务高校为突破口,留住高素质人才为手段,是打造充满活力、聚集年轻人的创新型城市的有效途径。目前,保定市已经搭好了众多创新平台、扶持了一批创新项目、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今后工作重点在于强化观念、落实政策、营造氛围,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创新观念超前、创新氛围浓郁、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实践踊跃、创新成果缤纷的平台。比如,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保定发展,要看到五年、十年后的保定,不能仅仅看着眼前,要有长远眼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充分表明了国家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十足信心,也说明新一届党中央对创新驱动新动能的高度重视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从地位视角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从目的视角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而从构成要素视角来看,驱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创新,它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是创新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

坚定不移实施环境支撑主体战略,努力把发展环境打造成保定最鲜明的战略优势

“一个城市能够赢得尊重与发展先机,环境的优化与和谐占据着关键环节。环境是生命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环境更具战略意义。哪里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好,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就流向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发展的高地、宜居的福地。”徐水区委书记苏树锋对记者说,“和谐的环境,源自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承载有力的公共设施环境、绿色清新的生态环境、优良的人文环境、清明的政治环境。源自整个城市的创新、拼搏、包容、协作,把发展环境打造成保定最鲜明的战略优势,必须打一场实实在在的‘硬仗’,使环境要素内化为助推城市发展的支撑力量。”

苏树锋说,打造环境战略优势,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创优“十个环境”,打造服务经济发展的环境新高地。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突出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提高政务服务和管理水平。强化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创建以文化为引领、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经营环境和诚信环境。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路网建设,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严格执法和市民自我管理相结合,深入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建好数管中心,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加快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落实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深化信访攻坚行动,实施“积案清仓”,着力化解一批骨头案、钉子案,做到釜底抽薪、防患于未然。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绿化工作,重点打造主城区“绿廊交错、公园棋布、翠带相依”的绿地景观,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利用。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要求,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力度,促进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新风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在‘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保定市发展已全面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迫切需要全市党员干部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工作标准,把主动作为、善谋善为作为责任担当,把打造‘服务经济发展的环境新高地’作为基本遵循,发挥好环境的‘支撑作用’和‘虹吸效应’,只有这样,保定市才能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大有作为。”市政务服务中心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宋红敏对记者说。

宋红敏说,拿创优政务服务环境为例,当前保定市企业群众还存在着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与当前发展需求不适应、不相称、不协调的问题,按照《报告》提出“精准精细”的要求,今后保定市将突出“服务”主题,继续在精准服务、精细管理上下功夫。

推进“一体化”服务。探索推进京津保服务标准、网上服务、审批机制等政务服务协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为三地重点企业(项目)提供优质的无偿代办服务,避免出现政务服务上的“水土不服”。

推进“集约化”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设立市县各级行政审批局,推动审批事项、审批职能、审批人员“三集中”,真正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加快建设保定市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中心,真正实现让群众企业“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强化减前置、优流程等措施,为办事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 、“一站式”办理和“一条龙”服务,为办事群众提供个性化办事攻略。

推进“信息化”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统筹服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强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行自助办理,构建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推进“标准化”服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逐步统一市县两级的事项编码、服务流程、前置条件和完成时限,推进全区域“同标准、无差异”服务。

“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实施三大主体战略,全力打好四场硬仗,保定市确立的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以及‘五跨越、一夯实’目标定会早日实现。”宋红敏说。(记者卞宁 王跃红)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