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图说保定

图说老物件:蒲墩

2017-02-28 10:15:40 来源:保定日报

麦秸编蒲墩

蒲墩,顾名思义,就是以蒲草为原料做成的墩子。墩子是北方方言。《现代汉语词典》中“蒲墩”的解释为: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实的圆垫,农村中用作坐具。虽然制作的原料有稻草、麦秸、玉米皮等,但这种坐具初始是用蒲草做成的,约定俗成、口口相传,在北方农村就管这种简单的农家坐具统称为蒲墩。蒲墩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厚的有三四十厘米高,薄的则只用两三层草辫子编成。不管薄厚、大小,都因为其轻便、柔软、暖和而深受农村人的喜爱。笔者收藏的这个蒲墩是母亲用玉米皮编制的,直径35厘米、高15厘米(如图所示)。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基本完好,还能使用。

蒲墩,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但在山区农家可能还能觅到它的踪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百姓家板凳很少,家家都有几个自家编制的蒲墩。那时多是用麦秸编的,记得麦收时,姥姥都会在麦场上,从刚刚收割的小麦中挑选一些长度和粗细都比较匀称的麦秸,剪去麦穗,剥去麦叶,留着准备编制蒲墩。姥姥编的蒲墩,美观耐用,使用多年都不会坏。有时她会多编几个送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很受欢迎。

随着小麦收割机械化,编制蒲墩的麦秸就被棒子皮取而代之。每到秋收,人们都会挑选一些带皮棒子,剥去最外层硬皮,选用里面几层柔软、细白的棒子皮,用来编制蒲墩。在老家人们把编蒲墩称为拧蒲墩。农村人生活简朴粗放,自家人坐的蒲墩,不需要太复杂的花样,实用就行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百姓家,无论是烧火做饭,还是纺棉花,做针线活,或与邻居闲聊,大家都习惯地拿一个蒲墩,磕掉上面的尘土,顺势坐在上面。在我小的时候,街坊邻居串门,随便取一个蒲墩,或堂屋里,或门槛上,或庭院里,放下坐在上面,唠家常。夏天坐着它松软凉爽,冬天坐着它舒适温暖,乡亲邻居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不用时随便放到哪个角落里,不占地,好保管。

编制蒲墩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有讲究。工艺好的,编出来的蒲墩,使用好多年都不会坏,工艺差的不到一年就散架了,只好将它送进锅灶里烧火用。

如今蒲墩已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还能见到这种物件的地方,只有在香火旺盛的寺庙里了。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时,膝下跪着的蒲墩有了更好听的名字,叫蒲团。这样的蒲团在佛教重地一般都用黄缎子包裹着的,让人很难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了。

笔者离开乡村也已很多年,蒲墩就像水车、石磨、唤头等老物件一样属于久远的记忆了。但在笔者心底,它永远留有家乡的温暖。(白国斌)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