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4-28 10:01:51 来源:保定日报 责任编辑:张云
“十三五”时期,是保定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市经济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阶段转换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推进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突破期,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提质升级期,必须抢抓战略机遇,超前谋划发展新格局,实现跨越赶超,努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经济社会重大进展。

    抓好城市停车场和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加大交通疏堵力度。完善保定客运站布局,加快保定客运西站及其配套道路建设。推进各县县城汽车客运站改造升级,适当扩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枢纽节点。合理布置农村公交站点,实现公交线路沿途行政村站点全覆盖。

    二、强化能源设施建设

    建立安全、高效、稳定的能源输送网络,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打造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

    加快天然气输气管网和储配站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气化保定”工程,努力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利用中海油煤制天然气管道及河北省天然气“京邯”复线气源,建设市区外环高压管网,连接徐水大王店及白洋淀科技城。完善霸州至保定天然气管线及支线功能,推进高阳-保定-徐水天然气输气管线及支线,“冀中十县管网工程”安国、博野、蠡县支线管网,安保一期(保定段)、安保二期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加快推进各县(市)天然气管网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能源应急保障体系,提升预测预警和防范应对水平,提高天然气的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徐水大王店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定兴华野市域燃气(LNG、LPG)战略储备库和望都液化天然气调峰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储备应急调峰能力。

    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和智能配电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实现主网架与配电网协调发展,城镇电网与农村电网协调发展。完成北京西1000千伏特高压站,蒙西-天津南、张北-南昌特高压线路工程建设,实现远方清洁电力入保。重点推进常乐、西大园、灵雨、高新区、东湖等中心城区和开发区变电站建设,提高城镇电网供电能力,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用电提供保障、满足电能替代用电需求。大力开展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改造,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加快电网智能化升级,满足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多元化用电需求,推广手机APP和网上营业厅等智能用电方式。

    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在西部山区大力发展光热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进一步扩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建设太行山百里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带。发挥保定“中国温泉之城”称号和地热资源优势,加快地热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在农村发展沼气工程和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热电联供型核电小型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

    加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加快集中供热热源建设,推动热电联产和天然气分布式发电供热项目建设、集中供热站建设、工业余热利用改造。推动老旧小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实施开发区企业的统一供热改造。“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城区非燃煤锅炉供热面积达到100%。

    三、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针对薄弱环节,实施供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供水能力协调发展。建设具有水资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建设以“一纵(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三横(廊涿干渠、天津干渠、保沧干渠)三库(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各庄水库)”为骨干的供水工程体系,加快全市22座地表水厂建设,实现对保定市区、县城、工业区等供水目标的全覆盖。

    完善城乡供水系统。加快水厂净化设施改造和技术升级。加大城镇管网改造力度,对使用期限过长或材质落后的管网进行更换,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供水设施的卫生防护条件,保障水资源供给安全。加快水质监测设施建设。建设城市应急水源,提高供水应急保障能力。新建城区、园区全部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管道系统,逐步推进市县再生水厂建设。

    建设水库及连通工程。实施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专用引黄通道。实施安各庄-龙门水库连通工程,将安格庄水库调蓄水量调入龙门水库。实施大水系北线与漕河连通供水工程,以及相关漕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与大水系连通工程,向保定市区补充环境用水。启动安格庄、瀑河水库连通供水工程,建立全市水库日常维护机制,发挥水库综合效益。以山区沟域和小流域治理项目为重点,布局建设示范性小型水库,用于山区生态涵养和生活用水补给。

    推进农业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发展农业高效节水。采取渠道防渗节水技术,对现有输水渠道进行改造。发展田间管道输水灌溉,引入滴灌、喷灌技术进行农作物灌溉,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损失。实施生态蓄水工程,开辟山区县农村分布式饮用水源。合理布局平原地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坚持“主干先行、进村入户、城乡联网”思路,推动城镇供水工程向农村辐射。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以上。

    加快建设海绵城市。采用生态手段,推进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渗水铺装等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改造升级城市污水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容升级,合理布局保定市区、重点流域以及重要水源地等敏感水域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循环利用中水。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四、推进信息化设施建设

    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升级,实现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骨干网络传输和交换能力,全面实施光纤到户工程,建设覆盖全市的城乡光纤网络。加快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建设,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全覆盖。科学配置频谱资源,加强无线电台站管理,维护安全有序的电波秩序。加快现有基础网络向新一代互联网演进,支持建设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应用中心、大型云计算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网络应用中心。到2020年,力争城市光网、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主要基础设施覆盖中心城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7%。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加快建设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全面实行重要单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等工作机制。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队伍和技术手段建设,以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发展。

    第九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脱贫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一、拉开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以阜平、涞水、涞源、易县、唐县、顺平、曲阳、望都、博野9个贫困县为主战场,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示范带动全市全面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决定、社会帮扶、组织保障”五个作用,全面落实“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严格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两步并作一步走,实现从脱贫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阜平、涞水要当好排头兵,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精准扶贫新机制新模式。其他重点县也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推进,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同步实现小康。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45.2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108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二、找准精准扶贫的发力点

    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全面完成扶持生产和就业脱贫36.7万人、移民搬迁安置脱贫5.99万人、生态保护脱贫4万人、教育脱贫2.23万人、政策兜底脱贫19.16万人的目标。

    发展生产和就业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36.7万贫困人口,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市场前景好、适销对路的“短平快”产业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等产业。支持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加非农收入。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加强“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搭建加工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对接平台,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5.99万贫困人口,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实施“暖心房”工程,对国家补贴部分之外的资金通过社会捐助等办法解决。在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的同时,给予后期产业支持和培训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好增收和发展问题。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对居住在各重点县区域内需进行生态恢复地区的4万贫困人口,通过用好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保护人员、实行生态移民等措施,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致富问题。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对2.23万贫困人口实施教育脱贫工程。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规划建设一批山区寄宿制学校,确保实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应宿尽宿。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作用,对“两后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之掌握技能,充分就业。围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对贫困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致富能力。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落实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机制,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19.16万不具备劳动能力、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综合运用政策兜底、社会救助、公众帮扶等多种举措,保障其基本生活,确保如期脱贫。

    三、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积极探索精准脱贫模式,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把扶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统筹考虑、协调推进。综合运用特色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互联网+”扶贫、新能源扶贫、文化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广泛推行股份制扶贫模式,建立资本到户、权益到户机制,保障贫困户租金+股金+薪金“三金”收益。发挥贫困地区资源和政策优势,引入知名企业和工商资本,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推进扶贫开发。

    四、凝聚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有机整合多方面力量,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切实强化贫困县县委、政府主体责任。切实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健全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机制,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长,发挥好工作队驻村帮扶作用,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分包贫困户鼓励引导市内外社会团体、非公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协调驻保部队与贫困村结对开展“帮扶共建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对扶贫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高校的对口帮扶机制,动员和组织高校开展“三支一扶”活动,推动京津区县与我市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对口帮扶。严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网,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完善扶贫攻坚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第十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充分发挥保定历史文化优势,强化文化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保定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积极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继续开展“保定好人”评选活动,讲好“保定故事”,建设“善美保定”。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

    全面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保定特点的志愿服务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继续开展“讲诚信、懂规矩、守法纪”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结宣传一批精神文明创建经验典型。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探索奖励诚信、约束失信的办法,培育诚信文化。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思路,着力繁荣文化事业,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显著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完成东湖文化中心(关汉卿大剧院、博物馆和保定历史文化名人苑)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西湖体育文化中心(体育文化园区),加快推进市区图书馆、群艺馆、体育场馆的改扩建。规划建设保定规划展览馆、保定文学馆和保定作家群纪念馆、保定体育冠军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城市影剧院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及重点文化节点的建设,打造区域标志性文化标识。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推动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着重加强基层文化服务。积极推进市民中心、村民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等基础工程建设,健全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基层文化阵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特定地区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保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划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边界,保护修缮和综合利用直隶总督署、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试验区和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建设,对安新高跷、易县京绣、顺平桃木剑、清苑哈哈腔、保定老调、望都新颖调等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加大14个千年古县及古镇古村落、历史街区、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升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将保定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印刷包装、影视传媒、雕塑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主动承接京津文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园、中国演艺小镇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创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发展文化产品制造业。积极推动保定铁球、安新苇编、曲阳石雕、定瓷、顺平桃木雕、易县易水砚、涞水红木家具雕刻、定兴景泰蓝、清苑燃香等文化制造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北方工艺美术品展览展示和交易中心,打造集产品创意、设计、生产、物流以及工业游览、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品制造产业集群,提升能级和发展层次,使之成为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崛起的主力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保定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为载体,依托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动漫教研基地的科研力量,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推进动漫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业,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创意设计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机构,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将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纺织、服装、箱包等领域,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设立文艺精品创作资金,鼓励域内外名家创作保定特色文艺精品,彰显古城风蕴风采。鼓励发展保定城乡文化名人工作室,推动文艺精品生产创作,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家,打造一批不同艺术领域的精品力作。抓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重点文化艺术作品扶持、优秀少儿作品创作等一批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创作、传播和运营中心,打造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

    弘扬保定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保定历史文化底蕴,实施文化强市计划,推出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文化项目,促进保定文化品牌向外发展,努力把“善美保定”形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重点打造“印象野三坡”、“梦里水乡白洋淀”等演艺与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演出,高水平办好“中国敬老健身节”、“国际空竹艺术节”、“保定旅游美食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叫响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精品剧目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动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保护其合法权益。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和方式。推进和规范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工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投入机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注重机关、学校、家庭、企业文化建设,繁荣社会大众文化。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用好免费开放阵地,形成文化资源共享格局,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普惠于民。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推动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更好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目标。

    一、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十三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更加有利于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工商注册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和劳动人事政策,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组织实施“创业帮扶”工程,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劳动者创办小微企业或成为个体经营户。

    多渠道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就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重点扶持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

    改善就业服务环境。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就业信息网络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公共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指导督促企业增强劳动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劳动条件,落实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及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的作用,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

    二、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完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绩效工资。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财政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特别是健全农村征地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农民土地增值收益。拓宽农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三、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与京津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以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为重点,全面建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网络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把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医疗保险京津冀区域内就医直接结算。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全面实现各类社会保险的市级统筹和地区、群体的全覆盖。到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7万人。

    完善社会救助福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谋划建立一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做好孤残弃儿、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做好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快建设公益城市,积极发挥红十字会、公益性基金会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志愿(义工)服务活动,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实现慈善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整体推进民政事业。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重视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培训和安置工作,加强军供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民政法制建设,加强殡葬执法,推行殡葬普惠和“绿色殡葬”。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创新住房保障方式,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重,探索建立保障对象和政府共有产权制度。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有效缓解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将各县(市、区)符合棚改条件的项目充分纳入改造范围,提高棚改项目货币化安置比例,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加大棚户区改造贷款融资力度,做好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责任目标任务。

    四、加快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施教育提智惠民工程,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实施京津名校引进工程,主动接受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外溢,采取集团化办学、托管代管、合作共建等合作方式建设一批知名大学或中小学分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和保教质量,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情况,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优质发展,缩小校际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率先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到2020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6.5%和92%。

    发展优质的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要求。加快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创新,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面向京津冀的职教园、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引入国内外一流高等教育机构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提高办学层次。吸引京津重点高校到我市设立分校,与我市高校共建特色学科,创建京津冀创新创业大学,组建“京津保高校联盟”。支持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发机构,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特做强市属高校,进一步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增强自身的办学能力,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2%。

    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做好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工作,建设市民终身教育平台,推进终身教育开放互动发展。大幅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的形成。

    五、积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一)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到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3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9人。

    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药价格,实行医药、医保、医疗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或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复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更好地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建成全覆盖的卫生监督基层网络和妇幼保健、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的防治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

    加强与京津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加强与京津医疗卫生机构的联动协作,积极承接京津医疗资源转移,分流进京就医人员。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诊疗、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和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积极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和医疗人才流动。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组建京津医疗联合体,建设京南医疗服务集中区。

    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以京津冀中药产业联盟为依托,加快安国中药都建设。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打造我市中医品牌,加强基层中医院建设。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80%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实现标准化。

    深入推进健康保定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健康保定”建设行动,显著提升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卫生达标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全面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镇村、健康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和卫生文明素质,为市民营造健康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到2020年,市区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标准,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二)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发挥人口计划的调控作用,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对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全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20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左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动,不断提高和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服务、老年优待为重点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90%以上乡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

    (三)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以打造体育名城、建设健康保定为目标,统筹安排各项体育工作,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做强做大优势项目,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光大“体育之城”和“冠军摇篮”品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建立健全全民建身服务长效机制,发展健身休闲项目,丰富体育健身活动,营造健身氛围,推进保定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建设。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与教育业、体育用品业等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支持体育公司、协会、俱乐部等依法自主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体育领域。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县(市、区)有一场(体育场)、一馆(体育馆)和一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目标;全市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7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2%以上,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明显改善。

    第十二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社会内生性稳定,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一、全面推进法治保定建设

    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做好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地方立法权的工作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决策、法规起草等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主导作用,强化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完善法规草案表决程序。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深化阳光政务,强化权力监督,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立完善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依法按程序决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推动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两法”衔接,优化政务环境。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全面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律师在服务法治政府建设、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中的作用。

    加快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司法监督,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工作的监督,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检察机关要依法履行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能,完善人民监督员监督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度,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和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机制,健全人民陪审员制度。

    深化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治八建”创建活动,加大依法惩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快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管理。依法监管市场主体,打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市场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及社会中介机构。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建立领导干部述法考评机制。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健全普法责任制,落实好各部门行业及社会单位的普法责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法治专门队伍职业保障,严格落实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位分类管理等相关制度,依法支持和保护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法治专门队伍调用审批制度,加强公安机关协勤队伍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务机制。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健全完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法律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推动依法治村。

    二、加快构建社会治理体系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智慧网格建设,做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

    深化“平安保定”建设。按照“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群防群治,综合施治”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打开路、打防结合的防控体系。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持续开展“一年四打”行动,巩固提升“秋收100”整治成果,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加强物防、技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防范水平,着力推行智慧网格建设,促进社会治理模式向智能化转变。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强化反恐和反邪教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安城市”监控系统建设,打造“平安保定”。

    推进和谐稳定工作。坚守北京南大门,继续深入实施 “护城河”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访和群众工作相结合,深入实施信访维稳攻坚,严格落实“十抓八制”工作方针,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确保实现“退二退四”目标。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妥善处理群众各类合理信访诉求,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畅通信访渠道,妥善处理合理诉求,依法处置各类非正常上访。

    加强城乡社区和基层政权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同步发展,完善城乡社区组织,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努力把社区建成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新平台。推进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依法有序进行,保障村(居)民的选举权;建立健全村(居)务公开机制,保障村(居)民的知情权;推进村(居)务民主决策,保障村(居)民的决策权;加强对村(居)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推行民主评议村(居)委会干部工作机制,保障村(居)民的监督权。到2020年,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5%以上。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降低社会组织设立门槛,加快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服务型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科教文卫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步伐。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自身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能力。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数据库和共享公示平台,完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和信用报告机制,做好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加强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促进信用产品广泛应用,健全和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合奖惩机制,不断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显著好转。

    三、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五级五覆盖”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监管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安全事项“清单化”管理,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继续加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力度,深化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安全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交通安全管理。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和生鲜农产品市场专项整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基层监管网络和能力建设,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化监管体系。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黑名单”、企业责任首负、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制度机制,加快法规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风险防控体系、诚信自律体系、社会共治体系和责任体系等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提高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重点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气象灾害防御等领域,紧紧抓住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恢复重建等环节,全面加强应急平台、应急队伍、物资保障、应急产业等基础能力建设。

    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按照消防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优化消防站点布局,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创新发展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构建立体化火灾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推进行业部门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搭建消防信息数据平台,打造“智能消防”,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水平。深化普及社会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确保全市火灾形势平稳。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各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认真执行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做好侨务工作。

    第十三章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坚持规划权威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落实举措,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一、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分解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绩效评价,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明确实施责任。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稳步推进、分类管理原则,将规划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政府部门。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要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推进项目落实。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全力抓好中央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列入规划的重大事项及重大项目,要落实领导分包责任制,以行动促实施,以督查促落实,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推动规划实施。

    适时评估调整。本规划经保定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保定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市政府将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确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二、注重各类规划衔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加强规划体系建设,形成以“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相互支撑、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

    与上位规划相衔接。完善衔接协调机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符合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协调有序。

    与专项规划相衔接。注重规划体系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专项规划,并纳入规划体系。

    与年度计划相衔接。合理安排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步骤,围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进度要求,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最终完成。

    三、做好服务配套保障

    为确保规划任务的实施,从政策、财政、资源等不同环节做好配套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提供政策支撑。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密切联系发展实际和宏观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严格执行行业技术标准、投资强度、综合能耗、耗水、用地、污染物排放等产业准入门槛政策。

    加强财政保障。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探索项目多元化主体投资运营模式,推动PPP等模式在基础设施等项目中的应用。

    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行有差别的用地政策,将土地指标向高端、高质项目倾斜。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通过治水、管水、截水、蓄水、节水等手段,科学配置水资源。

    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为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坚持党的领导,完善落实机制,最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焕发干部干事热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八破八立”,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机制障碍,冲破影响发展的各种“亚心态”,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着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焕发激情,对标先进、创新争优,切实把“十三五”规划部署落到实处。

    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持续保持正风肃纪和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断完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十三五”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在创优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继续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怠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基本工作准则,让“来到保定,一切搞定”成为一种文化氛围,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对保定加快发展、乘势崛起至关重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在中共保定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面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加快实现保定振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关于将保忻铁路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网规划并启动实施的议案》的决议

2016-04-27 14:47:33

根据保定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的决定,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经过审议,同意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关于将保忻铁路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网规划并启动实施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键所在
——二论打好“十三五”开局攻坚战

2016-04-26 11:14:33

2016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如何在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

热门推荐